咕咚和Keep是时候盈利了bandao下载
2023-08-19 16:00:38
bandao下载过往几十年都没怎么运动的朋友像换了个人似的,他们高喊着“爱生活、爱跑步”的口号开始奔跑起来。
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《2018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》,2011年和2012年国内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仅有22场和33场。而到了2018年,已经增长到1581场,直接参与人数583万。
Keep、NIKE+ RUN CLUB、咕咚、悦跑圈、悦动圈、乐动力,这些APP拿着数亿元的融资,在三五年内迅速占据数亿国人的手机。
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APP依旧处于烧钱状态,几次在发布会上勾画美好蓝图却还是很难盈利。
2010年,电子科大毕业的申波在成都开始创业,建立了“咕咚”这个品牌,随即推出了第一款运动监测产品“咕咚健身追踪器”。用申波的话说:“这应该是内地最早的穿戴式设备。”
2010-2012年的探索期,大众对运动健身的相关产品缺乏认识,整个行业的用户基数很少。再者当时的互联网公司还以PC端为主 ,对运动健身来说很不方便,总不能让用户带着个电脑跑步吧?
不过很快,移动互联网飞速兴起。咕咚果断在2012年“抛弃”了PC端、推出“咕咚APP”。并且在2013年发布了第一款运动手环,开始构建“硬件+APP”的生态。
咕咚手环s和咕咚手环2都很成功,一年就给咕咚带来了数千万的收入,也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咕咚。
但在发布了咕咚手环2之后,申波再次带领公司转向。咕咚毅然决然地“抛弃”手环,专注做软件和服务。
随着小米、华为等巨头的进入,以手环为代表的可穿戴行业成为一片红海,在供应链、采购能力、品牌等都没有优势的情况下,许多创业公司被“血洗”。
也是在2014年,运动类APP成为了新的风口。在资本的加持下,Keep、悦跑圈、Feel、每日瑜伽等纷纷成立,一时间涌现出近百家运动类APP,像极了当年团购刚兴起时的“千团大战”。
大家都拿着自己的PPT给投资人讲故事,而迅速破千万的用户量给了他们最大的底气。各家APP拿着钱开始狂奔,都觉得自己会是这场竞争最后的胜出者。
咕咚也不例外,在A轮之后仅仅7个月,咕咚又接受了3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,投资的包括了软银中国资本。
他们仅能通过步数、GPS定位等初级数据给用户提供服务。刚开始,确实能增加用户粘性,但随着引流时代结束,用户增长陷入停滞,各家APP后继乏力,粘性下降且初级数据使用场景单一。
另外,调查表明用户选择APP最主要的渠道是朋友推荐。例如,一个跑步团大部分人都在使用APP交流分享,那少部分人就很容易从其他APP上迁移。毕竟社交更为重要。
用户红利没了,融资也快见底了,还没找到清晰盈利模式的运动类APP,下一步的路在何方?
度过了2013-2015年的快速成长期,市场上的产品渐渐成熟,数量也开始减少,留下了以咕咚、Keep为代表的少数龙头企业。
硬件是带有大屏幕且能联网的单车和跑步机,售价分别为1999美元和4295美元。而流媒体内容订阅费为每月19-39美元。
Peloton在2012年初拿到了4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,组建5人小型创始团队。2019年9月26日,Peloton在纳斯达克上市。
按照上市当天的收盘价计算,Peloton市值超过70亿美元。从初创到上市,仅仅用了7年。
其招股书显示,截至2019年6月30日的2019财年,Peloton营收为9.15亿美元,其中,来自购买家庭健身硬件的收入为7.19亿美元,来自用户订阅的收入为1.81亿美元。
而在2018财年,Peloton营收还仅仅为4.35亿美元。其中,硬件营收3.48亿美元,订阅收入8030万美元。
同时,Peloton的净亏损也在扩大,Peloton在2019财年的亏损扩大到1.96亿美元。
它让用户在家就可用进行单车骑行,参与相关课程。特别是,Peloton通过课程、互动、数据分析激励解决了大多数人都会面对的“运动惰性”问题,因此其用户量和收入保持了快速的增长。
在《》等多家美国媒体对用户的采访中,普通用户普遍感到了比以往更突出的参与感。Lisa就描述了她使用Peloton的魔幻时刻:“当进入直播课时,我的教练会说,‘你好啊,在纽约的Lisa,你周末去看了百老汇演出吗?’我的教练她真的认识所有人!”
教练还关注每一个人的运动参数,针对性地进行指导。这样强烈的互动感让Lisa彻底迷上了Peloton,过去一年多她都跟随这个教练进行运动。
除了极强的互动性以外,Peloton还打造了一批网红教练,这些网红教练吸引了众多用户。
Peloton以推广明星的手法来推广这些教练,他们网罗了众多模特、前田径运动员,甚至还有“水果姐”凯蒂·佩里的前伴舞,帮助他们运营Instagram、Facebook等社交平台发声、让他们上电视台接受采访等。
Peloton凭借着自制的高质量流媒体内容,和自己的“网红”教练,建立了黏性十足的线上社区,成功打通硬件与内容,找到了一条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。
它的中国模仿者:Keep和咕咚想复制这个成功的模式。但天朝自有国情在此。
美国人的运动习惯深入骨髓,超过90%的国民有经常运动的习惯。中国虽然发展很快,但比例还没有那么高。并且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白领,平均每天只有2.2小时的可自由支配时间,与美国的5.5小时相差甚远。
2018年中国人均GDP为6.46万人民币,美国为6.26万美元,折合人民币44.35万bandao下载。
咕咚和Keep在学习Peloton的同时,各自在不同的方向进行着差异化探索。
“运动健身的产品都可以实现数据化。而咕咚所擅长的跑步、健走、单车等运动类别,都是容易量化的项目。问题在于,数据是多维度的,咕咚起步的时候,App 可以记录步数、配速、距离、轨迹、时间等,但这些都是中低维度的数据,对用户的价值很低。
用户需要的不是数据,而且基于数据的服务。比如运动中的姿势是否规范、心率有没有在安全区间、运动后的训练计划是否要调整,这才是用户关心的。因此,咕咚的核心逻辑是为用户提供基于运动数据的服务。”
简单复制Peloton,直接试水单车是行不通的。首先国内运动单车的数量很少,用户也承受不起上千美元的购置成本。其次不成熟的运动文化让用户没有使用运动单车的习惯。
咕咚决定再度进入硬件市场,通过多样化的智能硬件获取数据。包括智能跑鞋、手表、耳机、跑步机、体脂秤、动感单车等。并且通过与其他品牌建立的合作关系提高硬件的竞争力,同时降低自身风险。比如与小乔合作跑步机,与野小兽合作单车。
2017 年咕咚的智能跑鞋销售了 20 万双,自有品牌的电商智能硬件的收入占比达到 70%。
这些多元化的智能硬件让咕咚APP用户总数超过1.5亿,并且积累了超过50亿条运动数据。这其中包括了很多高级数据,比如心率、血压、体脂、卡路里消耗等。
这些数据成为了咕咚的核心竞争力,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反馈给硬件的生产设计;通过分析而推出的课程,也能为运动者带来更好的运动体验。
有了领先的数据和硬件,咕咚自然而然选择学习Peloton推出自己的直播课程,培养自己明星教练。
数据显示,试运营期间咕咚互动课程和直播累计参与人次突破60万。这证明了直播课程的模式是能有可观市场的。
Keep从2014年11月拿到第一笔30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,到2018年7月获得高盛领投的1.27亿美元D轮融资,成长得非常迅速。
在跑步、健身、瑜伽等各类运动上Keep投入大量资源打造内容,解决了用户的诸多需求。目前Keep有着国内最顶尖的运动健身的课程内容,其完整性、系统性罕有敌手。
凭借着媲美Peloton的内容,Keep开始了进军智能硬件和线下健身房。
首先推出的智能硬件是KeepKit系列的跑步机k1,售价2000元人民币左右,在跑步的同时可以连接屏幕参加课程。截止至2018年年底,Keep 跑步机销售近 5 万台。
Keepland是Keep推出的线下健身房,利用线上优势课程内容与线下健身房融合,给用户提供全方面的“运动一站式服务”。根据Keep 官方公布的数据,Keepland 日常运营满课率95%,复购率80%。
咕咚从硬件切入内容,Keep从内容切入硬件,他们都在发挥各自的优势试图像Peloton那样打造一个可以盈利的商业模式。
看起来他们做得都很不错,探索很有意义,未来可期。但目前,运动类APP依旧没有普遍盈利。
以咕咚为例,运动类APP收入主要包括广告、电商(包括智能硬件销售)和赛事服务(如线上马拉松)。
电商方面,咕咚不断研发新款智能硬件设备,销量喜人。目前电商业务收入已经与广告体量相当。
另外还有收入占比较小的赛事服务:线上马拉松、体育旅游、面向B端的企业咕咚。
以咕咚、Keep为代表的运动类APP,收入基本盘已经稳固,接下来便是打造生态闭环收获利润。
艾瑞咨询发布的《2018年中国运动大数据行业研究报告》对国内运动人群进行了画像。其中,30岁以上用户占比64.6%,企业管理人员占比43.3%,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占比41.3%,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占79.7%。
高知高收入人群对运动效果有较高的要求,他们渴望在运动中获得专业的运动指导。谁抓住满足这部分人群,谁就能率先变身独角兽。
《体育产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对中国体育产业规模的目标,是到2020年超过3万亿元。现在还有70天,2020年就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