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竞技RAYBET适合跑步的心率区间是什么?
2023-05-08 13:41:02
雷竞技RAYBET马拉松危险吗?我们应该怎样通过监测心率更好的防范意外发生? Garmin佳明独家
首先,跑步时注意心率(以及所处的心率区间)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。相比配速、运动时间,心率更能准确的反映你的运动强度,以及运动的效果,还能告诉你配速无法表现的情况——比如是否运动过量、身体有没有出现异常状况而自己尚未感知。
我们建议不光看到当下的瞬间运动心率,也要清楚所处心率区间。把计算公式放一边,跑步爱好者应该如何测量自己的实际最大心率?这篇里提到:
很多人运动时监测心率,只是想知道当下心率的数值,以此判断运动强度和身体状态。这只能算心率监测的部分目的。心率数值只是个数字,本身的意义其实没那么大。更重要的是
获知自己当下的数值所处的心率区间水平,对比最大心率或储备心率(储备心率=最大心率-静息心率)的百分比
举个例子,公路上同样 180km/h 时速的家用车和跑车,前者已经“竭尽全力”,而后者却还有富余的提速空间。同样的,一般人和职业运动员,170的心率下前者多数会喘不上气,后者却能保持这个心率运动很久。
所以针对不同的人,知道跑步时的心率、这个心率所处的区间,就一目了然自己此刻的运动状态、和该状态下运动带来的效果。
比方说,通过慢跑减脂的人,跑步心率应该尽可能均匀的处于燃脂区/有氧耐力区;练习折返跑或者冲刺的人,他/她的运动心率可能就会处于无氧耐力区/最大摄氧区里。
心率区间通常一般被划分成5个区间(Zone),Z1、Z2、Z3、Z4、Z5。有些更详细还有7个区间的。
这篇文章:三种计算方式、五个分区——运动中的心率区间了解一下?有比较详细的说明。
Z1-Z5心率区间分别代表了5种不同的运动强度:暖身区(Z1)、燃脂区(Z2)、有氧耐力区(Z3)、马拉松配速区(Z4)、无氧耐力区(Z5)。
从名字就能看出这些区间所对应的运动状态。如开始正式运动前的热身,心率一般位于暖身区(Z1);通常我们所说的慢跑,心率区间就在有氧耐力区(Z3)里。
简单来说,你跑步的目的是燃脂慢跑,那就在Z2心率区间里跑步就好;如果目标是参加马拉松的耐力训练,即一些长跑爱好者说的拉练,那心率区间会在Z3。多数人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心率事实上往往也都在Z3心率区间内,很少线;如果你跑步是在操场上进行400/800米的冲刺,那心率区间就会到Z5范围了。
绝大多数人跑步,指的都是有氧慢跑,心率处于最大心率的60-70%之间。这个心率区间又被称为“燃脂区”,在长时间的匀速跑步时,身体通过燃脂来提供能量,所以也被很多人称为最有效的跑步减肥区间。
另外这个区间内的跑步也能最大程度的增加人体有氧耐力能力,也就是有氧跑的越多,你的耐力水平也会提高的越明显。对于目标完成马拉松的跑者来说,我们也建议日常训练中,有氧跑的比例要达到60%甚至更高。
心率区间的算法也是五花八门。想知道自己的心率区间,需要知道这两个基础数据:最大心率和静息心率。这两个数据也能通过算法,得出储备心率、最大摄氧量、心率区间等等。
最大心率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是220-年龄,这个回答下有不少关于最大心率计算的其它方法如何测量最大心率?
静息心率的测量简单很多:选择一段睡眠充足、且生活较为规律的早晨,醒来后坐起,保持安静1分钟,纪录1分钟后心率表测出的数值,几天平均一下即是你的静息心率。普通人的静息心率一般在55-70之间,顶级马拉松跑者和自行车选手心率会低至50以下。
要说明一点:长期使用心率表、收集的数据越多,往往算出来的心率区间和其它数据才会越准确。也能更好的指导你运动(和恢复)。
心率区间除了Z1-Z5之外,也有EMTAI这种分布。这篇里详细介绍了:三种计算方式、五个分区——运动中的心率区间了解一下?
跑步通常指的有氧燃脂跑,这种跑步能最大程度的燃烧脂肪达到健身减肥的目的,也能最好的锻炼自己的有氧能力,且对身体消耗较小;
这样的慢跑,心率区间就处于有氧燃脂区间,最简单的来说,即最大心率的60-70%;
想知道自己的燃脂区间,需要了解自己的最大心率(和静息心率),如今的心率运动表,比如佳明的,可以非常准确的给出详细数据;
知道心率区间后就可以在该区间跑步,以获得跑步的最大效果。同时围绕心率数据来,也会得到其他运动指导,比如详细的跑步计划、身体的状态、所需要的恢复时间,等等;
希望所有跑步运动者都能通过了解自己的心率(和心率区间),来实现自己的运动目标!
感谢阅读@Garmin佳明机构号的第五个回答~我们未来会持续在知乎和大家分享关于运动、导航、生活、科技的干货知识/故事。
大家都知道,心率是跑步的运动强度的指针。现在跑步时佩戴心率表的跑友也很多。但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即便按照同样的配速来跑,比如A的心率是140,而B的心率是160,我们能简单地说“B的运动强度大么?”。
每个人的心率都在随时改变,范围在静息心率和最大心率之间。当然这个数值范围也随每个人的身体状况(包括运动习惯,健康状态,年龄等)而不同。
所以我们在用心率来看运动强度时,就不能仅仅依据运动时的心率多少,还有必要同时考虑他的静息心率和最大心率。
静息心率可以在早上起床前,保持仰卧,测量1分钟的脉搏。如果是坐姿或站姿的话,脉搏会高一些。成年人的静息心率一般在60-75/分钟。经常训练的人,特别是耐力运动训练的话,数值会低一些。有很多业余马拉松爱好者的静息心率都在50以下的,而职业马拉松选手的线多。
因为训练带来的静息心率降低,主要是因为心脏收缩力变强,每次心跳的泵血量增加。也有很多运动员的心脏肥大(肌肉大,容量大)。1分钟人体需要的血液循环量=1分钟的心跳次数*1次心跳的泵血量。如果1次心跳的泵血量增加的话,就可以用更少的心跳次数,保证同样的血液循环量。
可以说,跑者静息心率的降低就是心脏功能改善的结果,也就意味着:可以适应强度更大的运动。
如果没有心率表,就需要跑步停止后,立马手工测量心率。但是运动停止后,随着时间的推移,心率会恢复。而且越是耐力好的跑者,他的心率恢复的越快。考虑到这个因素,手工测量心率的正确方法是:
提高运动强度,心率也会上升,升到不能再升了,就是最高心率。一般来说20岁左右的小鲜肉的最高心率在200左右,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。但是如果保持锻炼的话,最高心率的低下率会变缓。
也就是说,对于年轻人,训练对最高心率没什么效果,而越是年纪大,越能显示出运动对最高心率带来的影响。还有,通过训练提高了肌肉的耐乳酸性,便可以接受更高强度的训练,也会带来最大心率的提高。
实际测量最大心率的做法是:渐渐提高测试的运动强度,直到完全发挥出全身的运动能力。但是有一定的风险,特别是对于没有运动习惯的中老年。所以大多数时候,只能通过计算来预测最大心率。
这些公式是针对没有运动习惯的普通大众的。对于训练有素的马拉松选手来说,肯定是不太适用的。也有60多岁的精英选手实际测量最大心率达到180的记录。
对于严肃跑者来说,推荐找地方去测量自己的最大心率。如果没条件的话,可以试试如下方法:先来3公里左右的加速跑,再来2分钟左右的全力跑。应该能达到你的最大心率。注:此法有风险,小心你的心脏受不了。初级跑者请不要尝试用该法,特别是中老年的初级跑者。
该公式虽然计算简单,但是每个人的静息心率都不同。于是,考虑到静息心率,有了如下修正版的公式。
计算公式2:运动强度(%) = (运动心率 – 静息心率) ÷ (最高心率– 静息心率)× 100。
结果可以看出,虽然B的运动心率高,但不管用公式1还是公式2,算出的运动强度,AB两者的差别不大。再来看按照公式2计算的结果,考虑到静息心率的话,A的运动强度要比B大。
一样的年龄,不练的人静息心率高,训练有素的人静息心率就低,即便同样的运动心率,不同的人感受到的强度肯定不一样。所以公式2比公式1更科学。
运动强度在80%以上的区间4,5相当于“无氧运动”,而80%以下的区间1,2,3相当于“有氧运动”。对于田径运动来说,无氧运动的区间4,5,心率高不能长时间维持,只能做短跑,顶多中长跑。而有氧运动的区间1,2,3,心率相对较低,可以长时间维持,适合马拉松/铁三等耐力运动。
对于静息心率是60bpm,最大心率是180bpm的人来说,他的各区间数据如下:
根据运动的目的(增加肌肉?提高耐力?燃烧脂肪?),来按照相应强度的心率区间来训练,才能取得高效的训练效果。
根据心率来训练不仅高效,而且安全。同样的配速,对不同的人的负荷不同,根据心率来训练,可以可视化地控制运动的负荷。即便是同一个人,同样的线路,同样的速度,心率也会随着当天的身体状态和环境(温度,湿度,风向,日晒等)而变化,如果仅仅为了守住速度,而实际上有可能已经超速了,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荷,达不到训练效果。根据心率区间的训练,是考虑到身体状态的,更加安心安全的训练方法。
换个角度,也能更直观地看到自己训练的进步:同样强度下心率的下降,同样心率下强度的提高。还能提高训练的积极性。
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和静息心率,结合上表来算出自己的比赛心率,安全&高效地去参加比赛。
一般来说心率会跟着速度而变化,但是长时间奔跑的时候,即便一直保持同样的速度,到了后半程,心率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上升,这个现象就是“心率飘移”。平时用心率表的跑友应该都遇到过这个现象。
上图是笔者某次马拉松中的配速&心率图。再好的兔子也做不到全程匀速,只能保持相对匀速。笔者全程配速都保持在53x前后,从上图可以看出,除了刚起跑时突然运动心率高之外,前半程心率稳定在14x,后半程到了15x,最后到了16x,平均153。
心率飘移的原因有:疲劳堆积,能量来源的变化,心脏的泵血量减少,体温上升等。
长时间奔跑,体内的糖原越来越少,身体的能量来源由糖原转向脂肪。随着体温上升,身体会大量出汗,体内水分流失,导致循环的血液量也减少,再加上长时间运动心脏也疲劳,所以后半程心脏的泵血能力会下降。这当然会妨碍运动能力。另外,当开始掉速时,心率飘移也很厉害。
发动机长时间高速运转,会降低汽车寿命。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,也不能长时间高心率运动。所以,不管是在平时的训练中,还是在正式比赛中,都应该按照“能低不高”的心率原则。严格控制速度,坚决不超过目标心率。
特别是马拉松比赛时,容易兴奋超速。知道了心率飘移,结合上文的心率范围,计算出自己的目标心率区间,前半程绝对要按照目标心率范围的低值来跑,这样后半程即便心率飘移了,也还在安全区间范围内。
为自己负责,也为牵挂我们的人负责。请根据心率,安全&高效&愉快地享受跑步,体验马拉松的快乐。
你先去测你的最大心率,方法优酷上有徐国峰的教学视频,然后找个你睡的好的早晨站着测你的静心率,为什么要站着测,因为跑步是站着跑的。
E 强度的训练强度是最低的,它的主要目的是锻鍊肌群中肌纤维、肌腱与韧带的强韧度,以避免之后较高强度训练的运动伤害;接着,另一项重要目标是发展身体的有氧能力,此种强度的训练虽然也能让心肺先习惯强度较低的长时间刺激,但主要目的还是在提升肌肉端的“用氧”能力,促进肌肉组织中的粒腺体与微血管增生,提高有氧酶浓度。这一级强度的训练目的只是为了打好体能的基础。
我认为「有氧基础」是否已建立妥当,可以用「E配速90分钟」的心率飘移幅度来判断。什么是心率飘移呢?试想你开始用很轻松速度慢跑,维持同样的速跑跑一段时间后,心率都会上升,我们此现像为心率飘移(Cardiac Drift),飘移愈少的人,代表基础体能愈稳固。
在全程的平坦的路段,E配速的心率若能在90分钟内飘移10%以内就算具备「优秀的有氧体能」(5%以内是国家级的有氧体能)。检测方式如下:
需要持续跑90分,尽量维持在E配速(中途一定要喝水,但每次补给不能停超过30秒),配速维持不变,假设90分钟后心率升到B
例如某位甲跑者的E配速是6’00/km,用此配速跑到第10分钟的心率是142bpm,第90分钟的心率是160bpm,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心率向上飘移了 (160-142)÷142=12.7%
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乙跑者,他的E配速是5:00/km,10分钟后他的心率为150bpm,心率飘移10%指的是增加15bpm,也就是飘移到165bpm,代表有氧体能表现优秀;升5%是指增加7.5bpm,也就是心率飘移到157bpm,则代表体能表现接近菁英选手级。
在《丹尼尔博士的跑步方程式》第六章有句话:「有些跑者的情况是不需要周期一,可以直接进入周期二。」每次读到这句话,我都不禁会问,「有些跑者是指哪种能力的跑者呢?」。在用穿戴装置训练之后,我认为若能练到连续用「E配速」跑90分钟,心率飘移能维持在10%以内,「基础有氧体能」就算够札实了。
丹尼尔把M强度定为全程马拉松(Marathon)的平均配速,它也是另一种LSD训练时的强度选择(适当天情况在E和M 强度间选择训练强度)。
T是指Threshold,也就是乳酸临界点的意思。在此种强度训练时,你乳酸产生的量刚好等同于排除的量,当身体在这种强度的刺激下,乳酸阈值才会有效地往上提升。在T强度下的移动速度称为“临界速度”,所以你只要能认识自己的身体在游、骑、跑下的临界速度是多少,在那个速度下就能最有效地训练身体忍耐乳酸与排除乳酸的能力。久而久之,临界速度就会跟着提升,有氧区间也会跟着扩大。
我们很常听到的“长间歇”(Cruise Interval,跑5~15分钟才休息一次)与“节奏跑”(Tempo run,连续以T 强度移动二十分钟以上)或是“变速跑”的主要目的都是在提高乳酸阈值和临界速度。
I 强度心跳率介于最大心跳率的98%~100%。当强度逼进最大心跳率时(也同时逼近最大摄氧量),会对摄氧系统形成压力,进而提升摄氧容量 (oxygen uptake capacity)。因为此级的强度很高,在比赛中最高只能维持12分钟左右,所以此级配速并非用在长距离的比赛中。I强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最大摄氧量 (VO2max)。为了在训练时能延长此级强度的“总训练时间”,利用“间歇”的方式进行,这样才能让身体保持在此级强度的总时间增加,最常听到的“亚索八百”(快跑800公尺与休息之间反覆进行的训练方式)其实就是一种I强度的间歇训练。
還有一個概念:「1 Min Heart Rate Recovery = 30 Beats」,心率在激烈運動後,一分鐘內降低至少30 bpm。Heart Rate Recovery(心跳恢復)這是什麼?節取「Nordic Walking for Total Fitness」除了靜止心率(resting heart rate)之外,恢復心跳率(recovery heart rate)也是一個心肺適能的指標。恢復心跳率:「在激烈運動後,緊接的一分鐘內心跳下降的數字。」一般來說,愈是健康的人,下降的速度會愈快;心跳率降愈快的人,可以更快的再進行高強度的動作。因此, 它不僅在運動表現上十分重要(身體恢復反應),也適用於健康。
一般來說,激烈運動後,在一分鐘內心跳降低30,心肺適能水準是一般般(poor);若可以在一分鐘內下降50,代表擁有優秀的心肺適能。另外一種評估恢復的方式是心跳降到靜止心率的所費的時間;在一分鐘內就降到靜止心率,這代表「好」;若在30秒內就降到靜止心率,這代表「優秀」。
最后,引用一句话:最扎實的進步是“在相同心率區間內跑出更快的速度”---徐国峰
同样的速度,对于不同的人而言,意味着不同的训练强度。即使对于同一个人而言,在不同的天气、不同的身体状态下,跑同样的速度,都意味着不同的训练强度。
所以,按照“速度”指标来跑,是很不精确的,甚至可能与你预期的效果适得其反,这也是为何很多人跑了却瘦不下来,或是越跑越累难以坚持,或是明明辛苦训练了马拉松却难以PB的原因。
你能跑多快,你应该跑多快,是由你的心率说了算,而不是你的肌肉or大脑来决定——所以很多时候,并不是你想跑多快就能跑多快。
当你跑800米测试时,是不是感觉心快跳到嗓子眼了?但你平时走路时,几乎感觉不到心跳存在,对吧?你的活动强度越大,心跳也越快,这很好理解。
心率是一个被动数值,它反映出你目前身体对血液需求量的大小。当你跑得更快时,你会大口呼吸,肌肉收缩剧烈,此时身体需要更大的供血量,来输送氧气和运走代谢副产物,于是你的心率就会升高。
可想而知,随着速度加快,当心率爬升到顶点时,也就达到你身体所能负荷的最大训练强度。换句话说,此时是你能跑出的最快速度,你会感觉自己的心脏就快要爆掉了,必须马上停下。
因此,当你跑步时,配速只是一个表面数值,心率是反映你费力程度的真实数据。它会告诉你:你现在是不是跑得太快啦(心率很高)、你是不是还可以再加速(心率适中)、你是不是可以继续跑很久(心率平稳)。
如果你是一位马拉松跑者,如何确定自己的配速,以保证顺利轻松完成一场全马?平时都跑6分配速,比赛就可以6分配速跑完吗?如果上坡很多怎么办?如果天气很热怎么办?
正确的答案是,不看配速,按照心率跑,将心率控制在M心率区间内(这是什么意思?后文会解释),就可以安全顺利地完成比赛。
同理,如果你是为了减肥跑步,就需要将心率尽量控制在有氧区间内,以达到较好的燃脂效果;如果你是健康跑者,每天慢跑5公里,就需要将心率尽量控制在E心率区间内,既轻松又能锻炼心肺,并且不易受伤。
所谓“最大心率”,并不是那些公式(“220-年龄”之类)里说的哟,而是你在实际运动中,心跳可以达到的上限,这个数值是先天固定的,需要通过跑步测试来获得。
所谓“安静心率”,就是当你进入睡眠或刚睡醒时的心跳值。这个数值会随着长期运动而降低,一般来讲,普通成年人约为60-70左右,而常年运动的人为40-50左右。安静心率越低,代表心肺功能越强。
每个人的心率高点与低点都是不尽相同的,这两个数值之前的区间,就是你运动处于的心率区间。心率越接近高点,速度越快,强度越大,越难以坚持;越接近低点,速度越慢,强度越小,越轻松易坚持。
用心率高点减去心率低点,得到的这个心率区间,叫做储备心率(最大心率-安静心率=储备心率)。
将这个心率区间进行分类,大致可以分为有氧区间与无氧区间。你可以把处于有氧心率区间的跑步,称为“慢跑”;把处于无氧心率区间内的跑步,称为“快跑”。当然,这个界定并不是很精确,但在跑步中很实用。
无氧运动,比如100米、200米、400米短跑,主要以糖类为能量供应来源,会产生大量乳酸,此时你的心率基本上会处于储备心率的88%以上。
当你跑步处于这个心率区间时,乳酸会迅速堆积,你会感觉到腿越来越沉、酸胀,呼吸越来越急促,分分钟想放弃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日常跑步锻炼身体,却每次都坚持不下来的原因——跑得太快了,心率太高了,只能感受到痛苦,无法体会跑步的快乐。
这个区间又可以细分为A强度(Anaerobic)、I强度(Interval)、R强度(Repetition)。对于短跑运动员,或是想要提高马拉松成绩的精英跑者,将心率拉高到无氧区间,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最大摄氧量,获得更快的速度,提高跑步经济性,并磨炼意志力,这也是无氧训练的主要目的。
有氧运动,比如全程马拉松、LSD(长距离慢跑)等,主要以脂肪为能量供应来源,这一状态基本上处于储备心率的59%-84%之间。
当你跑步处于这个心率区间时,身体不会产生大量乳酸,你会感到呼吸舒畅,肌肉放松,跑得很轻松,可以持续跑很久都不累,这也是为何我们喜欢跑步的原因吧——我们喜欢的是舒适的慢跑,而不是折磨死人的400米、800米。
这个区间是我们业余跑者主要的训练强度区间,它可以细分为E强度(Easy)和M强度(Marathon)。
顾名思义,E强度就是轻松跑,它处于59%-74%储备心率值之间。E跑是有氧能力的基础,所有的业余跑者,都应该从E心率开始练起,并且在跑了一段时间后,不要急着加速,而是适当将距离加长。在E心率区间内的长期训练,可以帮助你打下扎实的有氧基础,并且提高肌肉端燃脂有氧的能力,增强心脏收缩的力量,并使肌纤维变得强韧,避免受伤。
一般来讲,对马拉松跑者而言,E跑30分钟以上才会有训练效果,最长不超过2.5小时。
M强度更好理解,就是马拉松跑,它处于74%-84%储备心率值之间。这也正是前文所说的,全马比赛时的推荐心率区间。M跑可以帮助你模拟比赛强度、提升掌握配速的能力,作为有氧跑,它的强度比E跑更大,单次训练时间建议不要超过110分钟。
细心的同学会发现,在无氧和有氧运动之间,还有一个很小的过渡区,我们称为T强度(Threshold)——乳酸阈值区,它位于储备心率的84%-88%之间。
这个区间,意味着乳酸临界点,乳酸生成的速度与排除的速度相当。当你经常训练T跑,你的乳酸临界速度就会提升,你的有氧区间也会跟着扩大,这也正是长跑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成绩的“秘诀”之一。
举个例子,如果你今天想慢跑10公里减脂,那么你应该将心率维持在【储备心率59%+安静心率】~【储备心率74%+安静心率】之间,这样舒适轻松,又达到减脂效果。
心率跑的原理,通用于任何场景——路跑、越野跑、跑步机等。so,你跑步就需要一个能看心率的装备——比如光电心率手环、心率带、GPS运动手表,壕也可以买Apple Watch。
如果你觉得要计算心率、跑步时又要随时监控很麻烦,那么推荐你用Garmin佳明手表,可以设置好心率值,跑步时只需要关注心率区间即可。如果有发现更好用的装备,我也会及时推荐给大家~
1、对运动员或者经过长久训练的小伙伴来说,他们平时的心率一般在40-60bmp,因为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,心肌变得比普通人更粗壮有力,能拉伸得更长,因此每次泵血前就能储存更多的血液,一般心跳五十多次,就能相当于一般人七八十次泵出的血液,足以满足运动员正常的生理需要,因此心率会随之下降。
2、心率和心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,心率指的是频率,而心律是指心跳的节奏,心律不整可分为心跳速度太快或太慢,以及不规整3大类。心跳得太快、太慢、突然加快、感觉心都快跳出来、忽快忽慢等,继而引起心悸、胸闷、心脏痛等,都是心率不整的典型症状。
3、心率受很多方面影响,包括运动水平、健康状况、温度、情绪、体型、年龄等,一次两次的测量数据可能会有出入,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做参考值。
想要一个准确的运动心率,需要用到一定的工具,例如可穿戴式的心率表,胸带心率表或者带有心率检测的运动手环。
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简便的方法:在运动结束后5秒,量度脉搏10秒,然后将次数乘以6,或者量度15秒,将结果乘以4,这样就可以大致得出你运动时的心率。
一般情况下,MHR(最大心率)计算公式为:「220 - 年龄」,这个数字基本能告诉你,这个心率下的运动对你是安全的~之前经常会听到“在跑步机上猝死”的悲惨新闻,其实这种情况是与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心率密切相关。当身体出现气喘不过来、头晕、无力等情况,就要停下让自己缓一缓,严重者需要寻找医生帮助。
备注:公式计算的结果仅供参考,毕竟个体存在差异,另外此公式对年龄大、心脏有问题的小伙伴不适用哦!
在下图中,根据运动强度,运动类型被分为了五种,分别是最低强度、低强度、中等强度、高强度和最高强度,每种运动都有自己对应的心率区间。
例子:年轻貌美的即刻君今年20岁(装的),可自己是个运动小白,没有任何一点运动经验,那么我应该选择最低强度的运动开始,打好基础,也就是心率区间应该在50%-60%,心率应该控制在「(220-20)×50%或60%」,即需要控制在100-120bmp。
例子:貌美如花的今年30岁(你猜是不是),是个有一定基础的健身爱好者,目标是减脂,然后我又喜欢做有氧运动,在运动后我测到自己的心率是140,那么运动强度就属于「140/(220-30)*100%=74%」,原来我做的是中强度运动,恩啊达到我预想的目标。
……最偷懒的一种方法是,看后面训练成效中的感受,估摸自己的运动类型,这样能有助于调整自己的运动计划和强度,让运动循序渐进,减少运动风险。
燃脂心率,就是指心率在该频次下,运动开始燃烧脂肪。心率反应了交感神经的兴奋度,继而会促进一系列脂解激素的分泌,从而活化脂解酶,使脂肪分解。
我们知道,身体提供能量的主要是“脂肪和碳水化合物”这两种能量,在这个区间下,身体就主要是通过燃烧脂肪作为供能系统,所以,想要通过运动减重的小伙伴来说,最好就是将心率达到这个区间,并且持续运动20分钟以上,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脂肪的燃烧比例,达到你们想要的运动效果!
有小伙伴可能懵了,想要减肥,运动强度不是越大越好吗?怎么反而是做中低强度的运动呢?
啧啧啧,不要忽略我们的前提:这种燃脂区间是适合长时间持续的有氧运动,也就是供给喜欢跑步、游泳、快走的小伙伴参考,所以说,这类运动做起来,除了要注意时间,也要注意你的心率。你看看广场舞大妈,人家也天天晚上去跳舞,可体型就是没什么变化,原因就是没达到燃脂心率,时间再长也不会达到减肥的效果~
我们知道,相比传统有氧运动,做HIIT(高强度间歇有氧)更能燃烧更多的卡路里,而且更能锻炼心肺,让你能在短时间里得到最大的训练效果。可很多小伙伴以为自己跟着HIIT的视频、动图训练,做完一轮自己也是气喘吁吁,可是你做的真的是HIIT吗?
HIIT的高强度,在于它的运动心率,一般情况下,训练中的心率需要达到你最大心率的70%—90%,间歇休息时心率在你最大心率的60%—65%之间。
不同的心率转换,能激活你的内分泌系统,刺激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,以适应高强度的训练,这些激素可以提高身体整体的代谢水平,从而提高基础代谢率。另外,它能够改善血管系统功能,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。
所以只有心率达到这个区间,才真正做到了HIIT,取得它的运动效果,否则,你也只能是做了个假HIIT!